新课程标准指出,小学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,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、想象力,丰富学生的感情,陶冶学生的性情。经过这一个学期时间的教学实践,我对在语文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有了更深的了解。那么,如何提高我们山区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?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。
一、激发朗读兴趣是前提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兴趣是学习的前提,亲其师才能信其道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,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,激发学生朗读兴趣。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,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:1、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。2、采取多种激励方式,进行表扬,激发学生朗读的强烈愿望。3、设立朗读评比栏,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。
如:先前我班有一位同学朗读时,轻声细语,就连他的同桌都听不清,面对这种情况,我先是找这位同学谈话,利用他期待老师关注的特点,告诉他,老师发现你的声音很好听,想多听一听,希望你能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发言。并且之后在上课时,多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,找出他的闪光点,积极表扬,增加他的自信心。现在,我发现他上课比以前积极多了,敢于举手,并且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响,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。
二、良好朗读习惯是基础
我认为朗读就是语文的灵魂,朗读贯穿语文教学及学习的方方面面,所以一个人朗读能力的好与坏,直接影响他的语文学习程度。因此,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。
在平时,我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外,都利用一切机会,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。在教学中,我将课堂交给学生,不断的让他们读,让他们在读中理解,读中感悟,并且不断的和他们强调朗读对他们的重要性,让他们重视朗读,自觉的去读,形成朗读的好习惯。而且在课外,我也让学生不断的去朗读,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,也让他们朗读课外文章,拓展知识面。
例如:在讲述新课之前,我总是让学生自己先去朗读,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提前了解课文内容,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,让他们自己在读中领悟,在朗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。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,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,提高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。
朗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,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。我记得在开学之初,我班的学生在朗读时,都是把课本放在桌子上,并不是用手捧着,造成了很多学生在朗读时分心。后来我采取了让他们在朗读时,把书捧着,这样就算他们不读,那么也不会去做其他的事,渐渐地他们也就会加入读的活动中。所以,自此以后,我班朗读的情况好了很多。
例如:以前有一个学生,他本身基础比较差,而且对学习的兴趣不高,当别人读书时,他总是在玩,或者是找同学讲话,但他本身是聪明的,只是有点好动,并且由于基础比较差,所以自信心不高。在我发现这种情况以后,我先找了他谈话,了解他不参与朗读的原因,并且从他的闪光点去鼓励、表扬他,增加他的自信心。在班级里,我又对朗读的姿势做出了要求,让他们都把书捧着。这样,他就逐渐融入了朗读的队伍,而且在课堂上也越来越积极发言,自信心不断的提高。
三、体验朗读感悟是根本
朗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悟,读中理解,所以,在教学中,我不断的让学生读,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悟,让他们不断的体验朗读感悟,明白朗读的重要性。在教授《一个小山村的故事》时,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,并且说一说在这一自然段中,你读出了什么,从哪些词句感悟出来了的,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中感悟出小山村的美,并且找出词句。这样就为他们学习本课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,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。
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,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以后,他们的理解能力、想象力等综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,而且他们对于朗读也有了全新的认识,体会到朗读对他们的重要性,提高了朗读的兴趣。总之,在教学中,我依旧会重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。